岭南建筑与庭院营造范式探析

 (刊登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8期)

摘要:庭园是中国居住文化的孵化品,也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探索的源泉,从庭院空间意识、

庭园营造手法、庭院中介美学的全新演绎中,可以创造出许多优秀的岭南建筑的精品。

关键词:建筑文化;岭南建筑

ff8080811d5ff8d4011d666b1ad704be_648x297

前言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变

迁的特征和内容。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

筑通过其形态、风格、价值以及与周围的空间形象表征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

环境文化,又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和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

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

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

自古以来的建筑文化都具有岭南人的开放、通融、以人为本的独特风格,已成为我国建筑

中的一大流派。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

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术

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

一、岭南庭院建筑的文化

岭南,系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广东、福建南部、广西东部及南部。

这些地方峦岭叠翠,川流千派,临濒沧海,终年气候炎热潮湿,属于亚热带气候。地理环境

和气候条件对建筑有较大影响,因此,该地区民居在自然条件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通

风防热”。反映在建筑上就要求总体布局和个体平面做到开敞通透,尽可能利用天井,水面

等室外环境,布置庭院绿化以达到通风降温的目的。因此,院落空间在岭南建筑文化中具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岭南自古对外交通发达,地处中外文化的交汇点,历来是一种

采集型文化模式,多元共存,矛盾统一,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富于进取精神。在这种自然

环境和人文景观下所形成的适于岭南人生活习性的院落,久而久之也具有自身属性。这种属

性可以在岭南民居中的庭院天井、园林庭园以及现代建筑中得以体现。

二、岭南建筑的建构特征

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冬暖夏热,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

大、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每年的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多数发生在

岭南地区。因此岭南建筑的内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墙脚多数采用青砖、石块或具有防

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用砖或其它材料压紧加固,防

止台风的侵袭,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对于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砖楼房,或者加厚墙体,

达到防水、防风的效果。

三、岭南建筑的技术风格

岭南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既有利于夏季的通风采光,又有利于冬季的保暖。平面采用条

形,多间房屋并列组合,前面设有敞廊,遮阳板或屋檐,以遮阳挡雨,同时也方便用户行走。为防

止潮湿和雨水浸没,多采用石柱础、高柱础及石梁。岭南地区雨水多,地处有山、有水、河流

小溪交错复杂的位置,加上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比较紧张,许多建筑都集中建在小山坡、丘林地

带,居高而下,分排建设,一个山坡形成一条自然村。在建材选择方面,一般采用泥砖、青瓦或青

砖。岭南建筑的平面布局除了条形,还有方形和圆形。客家的围龙屋,是典型圆形布局建筑,

以广东梅州地区最为常见。这种建筑由多围建筑群组成,每围由许多相连单间屋向内作一半

圆形状,像半月牙形,围屋前沿有一禾坪和池塘,建筑物与池塘组成一个圆形的平面布局,这充

分体现了客家建筑的围合性和向心性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许多建筑已采用新技术、

新材料,但在岭南山区的乡村,依然还有许多这样的建筑群,这是客家建筑文化传承至今的结

果。岭南地区江河多,海岸线长,许多以捕鱼谋生的渔民,长期生活在船上,以船为家。随着社会

的发展,特别是解放以后,在政府的关心和组织下,他们在海岸或江河岸上,修建房屋,移居陆地,

这些房屋矮小,形状似船,屋顶为弧形,人们称其为“蛋家”。为防止台风和水浸,这些房屋用木板

和金属板建成,一家一间。岭南建筑的内部平面布局是灵活多样的,是根椐家庭成员情况来确

定,除条形布局以外,还有中轴对称院落布局,这种布局类似北方的四合院,中间为天井,四周分

别居住几个小家庭,这种布局有利于通风和采光,有利于家底成员的沟通和照顾,也有利于防

止外人的干涉和偷盗。

四、岭南园林建筑手法

传统的岭南园林常用的布局手法是在建筑庭院中凿池置石、周边间以四时花木点缀、配

植高大乔木留荫,亭、廊、桥、舫、景门、花窗等园林建筑则穿插布局,结构精巧、色彩艳丽,

空间通透开敞。为了达到既在功能上经济,又在景观上“小中见大”的效果,园景构图上常以缩

小尺度的山、池、亭、桥、路等来扩大空间感觉;理水方式以聚为主,池岸较为规整;巧用景门、

景窗、假山、石洞翟幌景、框景来增加景深层次;辅之迂回小径延长游览路线。园林空间组

合灵活多变、过渡自然,建筑小品意境含蓄多姿。

岭南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对中国造园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近

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岭南园林代表的广东传统园林,在造园手

法上集中反映了岭南园林的艺术水平;而特点的形成,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地方环境。

随着广东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丰富和发展,其园林艺术则必将散发出更为独特的魅力。

五、案例分析

广东可园位于东莞市城区博厦,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

园夸天上仙宫”。可园占地面积2200 平方米,外缘呈三角形,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

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

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最高建筑可楼,高15.6 米,沿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石

阁,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东莞可园是清代的四大名园之一,具有典型

的岭南文化的建筑。

可园的第一大特点是:四通八达。把孙子兵法融汇在可园建筑之中,成为整座园林的一

大特色。全园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堤栏,共有130 多处门口,108 条柱栋,整个布局

有如三国孔明的八阵图,人在园中,稍不留神,就像进入八卦阵一般,极可能会迷失路径。

可园的第二大特点是:雅意文风。张敬修虽然身任武职,但对琴棋书画造诣颇深。所以整个

庭园虽偏于武略,但局部都显得文风雅意极浓。

岭南园林作为岭南人追求自然化、艺术化园居生活的一种形式,经过长期发展,已经逐

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用八个字概括就是‘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华南农业大学风景

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教授表示,岭南园林十分注重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力求

使空间适体宜人,注重现实的感官享受和身心娱乐,同时又不拘一格,既参考苏杭园林,又

吸取西洋手法,景观随机应变,善于融会贯通。东莞可园规模小,但景象精致,又暗含“可

以”、“小可”的人生态度,因而趣味无穷。

六、小结

岭南建筑文化充分体现出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是岭南地区劳动人民勤劳和

智慧的结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岭南地

区的建筑必须要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吸收全国乃世界建筑文化的优点,实现美好的居住环境,

逐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环境。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