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

2018年5月

项目地块:广东省广州市

建筑面积:50,3705平方米

设计阶段:国际竞赛,评审第一名

联合设计方: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位于南沙区横沥岛尖西侧。项目距18号线及15号线换乘站点约一公里,场地周边的城际轨道与高速公路可为本项目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由于项目北侧地块较南侧地块具有更宽日照面的东西向尺寸,更适宜作为医院用地。教学科研组团需与综合医院区有效联系,将其沿南侧中轴延伸布置,在整体规划思路上根据任务书生成了基本建筑体块。

为将本项目打造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医疗综合体,如何塑造高效的建筑形体;如何高效组织交通;如何营造全新的医疗体验;未来如何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将住院楼从传统板式体量转化为三棱柱式体量,将VIP住院楼独立出来,使占地空间更加紧凑,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用地空间。通过调整体量高度,在明珠湾旁形成逐步抬升的韵律的三栋塔楼,体现出南沙大湾区的海洋特征形象。住院楼之间虽然正对,但考虑视线不重叠而采用了倾斜的角度,并设置遮阳百叶窗。

门诊、医技功能单元采取模块化空间设计,保证了医疗空间使用的高效性与灵活性。在门诊楼北侧,采用了贝壳形状、高辨识度的大型遮阳棚形成入口空间,立体、平滑曲线的入口坡道勾勒出优美的线条,增加了医院的辨识度与标志性。

南侧教学科研组团以北侧基地延伸而来的轴线作为中央庭院,将建筑层数较低的科研教学楼布置在中部,与北侧医院形成整体感,研究人员宿舍规划为面向南侧的高层公寓,在此可以远眺江景、享受温暖的阳光。南侧设置教学区礼仪入口,并串联起整个中央庭院,并有平台将南侧的滨水公园与基地连接,紧张的科研生活与放松的休闲时光充分融合。

如何高效组织交通?

在有限的场地内需要组织高效的内部交通。

北部用地医院片区利用位于北侧入口广场前的大回车场,在一层设置病患步行入口,二层设置病患机动车落客区,实现人车分流,随后可以进入地下停车场或驶出场地。医护工作人员及后勤服务车辆由东南侧进入。急救车辆通过西北角进入急诊专用出入口到达急诊门厅。VIP有其独立流线,各住院楼均单独设置入口门厅,从南侧进入住院大厅。

南部用地为教学科研区,整体交通组织策略采取人车分流,南侧设置礼仪主入口,北侧设置科研人员入口。机动车均在两个出入口前进入地下车库,园区地面均为步行空间。二层廊桥高效串联南部科研教学功能及连接北部医院片区

 

如何营造全新的医疗体验?

新一代医疗中心,蕴含了希望、温馨、便捷、生态的寓意,正如“生命绿洲”,将项目中的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西方也有研究证明,亲近自然有利于病人缓解疼痛感,加速康复。

项目用地河道环绕,临近大海,在此打造一片绿土,层叠的绿化平台,将河滨融入场地,创造出舒适宜人的景观带,形成可以保持空气流通的滨水空间、中央花园,供人们休憩、交流、漫步,优美的环境,提升了整体的就医体验,也为高层的病房提供了景观。

绿洲中的生态建筑设计将建筑作为绿洲生态圈中积极的一部分。建筑融于自然,室内外公共空间均有景观视野;利用河道与绿色景观,独特塔楼形体之间的间隙,形成凉爽气流引入用地内。整个用地周边设计有若干旱景池,在大雨时期可起到调节池功能。

主要建筑南北向布置,享有采光,与自然通风;立面设计延续了生态理念,利用遮阳通风百叶系统,减少进入到室内的夏季日照热辐射。陶土百叶通过自然的质感与微妙色差,使得建筑尺度变得亲人,营造了温暖形象,并延伸到教学科研区。教学科研区采用适应岭南气候的骑楼形式,大量的屋顶花园形成丰富的第五立面,屋顶绿植提高了隔热性能,也能收集雨水。

可持续设计策略

将东西方向狭长的北侧基地规划为医疗区,在东侧预留空地,将来可再扩建一栋住院楼以及门诊医技功能。南侧地块中部及南部均设置有弹性发展用地,为未来功能扩展提供储备。

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使整个医院、科研、教学各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造高效,舒适,健康的生命绿洲。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